第29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W08“智能时代的知识与教学创新”工作坊顺利召开
2025年5月24日至28日,第29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25)在江南大学蠡湖校区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融合前沿科技:成就新形态的学习者”为主题,设有主旨演讲、专题论坛、论文报告、工作坊、博士生论坛与中小学教师论坛等多个环节,吸引了全球华人及非华人学者、教育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的前沿发展与实践路径。作为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GCCCE 已成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会议期间,由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W08工作坊“智能时代的知识与教学创新”于5月25日在江南大学田家炳楼517教室顺利召开。该工作坊由W08程序委员会统筹组织,从论文征集、专家评审到现场主持与点评环节,均精心策划、组织有序。18位来自高校与中小学一线的作者受邀参会,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学习科学与知识建构”三大主题展开高质量的观点分享与深度研讨。
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建华教授与香港大学的陈桂涓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作开幕致辞及专家点评。赵建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知识的生成与传播机制,教育正处于范式跃迁的关键节点。新时代教育者应以知识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积极探索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协作式知识建构模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系统重构。他强调,应通过人机协同与数据驱动,推动教育从“教与学”走向“共建与共生”,为构建适应数字原住民的未来教育生态提供创新样板。
赵建华教授致辞
陈桂涓教授则从学习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她指出,学习科学是一门融合认知科学、教育技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旨在深入理解学习的过程,并通过科学设计学习环境以有效促进学习。该领域涵盖神经认知机制、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社会互动结构与文化背景等多个关键维度。她强调:“我们既要关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要深入探索技术赋能下的协作式知识建构机制,更要积极回应社会转型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与新需求。”
陈桂涓教授致辞
本次工作坊采用“快闪汇报+分组研讨+海报展示”的形式开展,形式新颖、互动性强。18位作者依次进行了时长三分钟的研究观点陈述,随后分组展开深入讨论,并现场制作海报,凝练观点,展示思想碰撞的结晶。
快闪汇报+分组研讨+海报展示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板块,上海交通大学李琳基于UTAUT模型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了生成式AI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机制;黄冈师范学院许怀之借助Deepseek平台研究大语言模型在人机协同创作近体诗中的路径;湖北师范大学刘美兰提出AI驱动的高等教育过程性评价动态模型;浙江工业大学张晓晴以扎根理论为方法,提炼生成式AI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西北师范大学康健聚焦智慧教室中语文课堂的互动策略;重庆八中宏帆中学刘勇则展示了AI协同下K-12 STEM课程的五轮迭代设计图谱,为教师转型学习设计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工作坊参与者汇报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中,西北师范大学蒋双双围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展开实证研究,剖析其使用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鲁东大学孙可欣开发了以信息社会责任为导向的教育游戏框架,有效促进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提升;华南师范大学周洋洋提出循证教研新范式,强调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路径;西北师范大学的杨文静则聚焦校长在教育数字化中的角色,构建了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影响因素模型。
工作坊参与者汇报
在“学习科学与知识建构”板块,江南大学吴芝健探讨了联通主义学习群体中概念网络的演化规律;澳门城市大学孙子涵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揭示了智能教学评价系统与变革型领导的融合机制;南方科技大学冯雪琦则从认知情绪视角解构群体知识创生的内在动力与过程路径。
工作坊参与者汇报
在分组讨论环节,参会者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形成了多项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共识。在西北师范大学蒋双双与杨文静的引导下,小组提出,教学数字化转型应以数字环境为基础,构建“领导力—教学—治理—伦理”为支柱、决策引领为顶层的整体架构。在重庆八中宏帆中学刘勇的主持下,讨论聚焦AI赋能下的学习设计,强调应从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过程与学习评价四个维度系统规划。在黄冈师范学院许怀之与陈弘正的带领下,小组指出人机协作既可能提升产出效率,也可能带来依赖性与认知混乱的隐忧,需在实践中谨慎平衡;江南大学吴芝健主持的小组则从联通主义视角出发,呼吁将文化因素、知识价值、元认知机制与学习成效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创新。
分组研究成果
香港大学陈桂涓教授在闭幕点评中高度评价了本次海报研讨的组织形式与学术质量。她表示,这种以协作构建、可视化表达与即时反馈为核心特征的生成性对话机制,有效突破了传统汇报的表达边界,极大提升了学术交流的活力与转化力。
在闭幕总结中,赵建华教授对本次工作坊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工作坊在广度上覆盖了智能教育生态的多个关键领域,在深度上展现了青年学者对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多元探索。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如“大模型支持下的课堂认知干预策略”“教育数字孪生场景中的具身学习设计”等前沿方向,推动理论建构与真实场景的深度结合。他鼓励青年研究者立足实践、扎根一线,通过持续研究与探索,为教育智能化转型贡献更具价值的思想与方案。
工作坊合照
本次W08工作坊不仅为智能时代的知识与教学创新搭建了高水平的研讨平台,也充分展示了青年学者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领域的研究活力与创新潜力。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高效、开放的研究平台,助力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