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琦教授做客未来教育大讲堂:AI学伴支持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
2025年8月25日,应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赵建华教授邀请,上海师范大学知名教育学者、学习技术领域权威专家董玉琦教授做客未来教育大讲堂,在一丹图书馆301报告厅带来题为《AI学伴支持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的专题讲座。讲座吸引了南方科技大学众多师生到场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深入。
讲座由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赵建华教授主持。他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未来教育大讲堂的设立初衷和核心愿景,回顾了中心近年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学习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的研究进展。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加速重塑教育生态,如何以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式教学,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赵建华教授开场致辞
在讲座中,董玉琦教授围绕“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这一战略议题,系统阐释了AI学伴支持下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从三个层面展开深入讲解:
在“因材施教:个性化协作式学习”部分,董教授指出,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在于识别学习者的认知起点、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与资源体系。他指出,个性化协作式学习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匹配,更是教学设计范式的转型。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推动人机协同的教学互动,正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新方向。
在“大规模因材施教:AI学伴支持”部分,董教授以小学数学《圆柱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实践为案例,具体展示了AI学伴如何通过冲突性与共识性的人机对话,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实证研究表明,AI学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业成绩、高阶认知与协作能力。
在“产学研协同推进学习技术创新”部分,董教授介绍了CTCL研究范式,即“关注学生、理解过程、善用技术、形成文化”。他提出,应以渐进、临床、归纳的理念为指导,从设施资源、学习方式、学业成就三个维度着手,推动学习技术从工具层面的应用走向生态系统的构建,重塑教育的价值逻辑。
在讲座的展望环节,董教授强调,未来教育研究应以基础理论深化为引领,驱动教师学习的探索和学习系统的创新设计,实现从理解到创造的价值跃迁。他强调,学习者应被视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教育应回应真实问题、面向未来挑战,以技术驱动构建协同共建的学习共同体。
董玉琦教授在作报告
讲座结束后,现场围绕个性化协作式学习如何与现有考试评价体系衔接、教师在AI支持下如何转变角色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董教授与在场师生深入互动,进一步阐释了个性化学习与评价改革的协调机制、教师由知识讲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型路径,并呼吁建立教育技术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确保AI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成长。
现场讨论
合照
董玉琦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学习技术实验室主任、教育技术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教育信息技术)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研制组共同负责人、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修订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审议组专家。此外,董教授还担任CHED(高校教学发展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高校【智能教育】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曾任(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研究中心外籍教授;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0年)、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