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详情页

国际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成功举行

2024年05月28日 浏览量:1296 返回上级

国际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成功举行

 2024年5月27日,“国际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四楼圆形会议厅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科学与人工智能教育。南方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郭雨蓉,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出席了研讨会并做开幕致辞。

郭雨蓉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十分重大,标志着南科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方向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次研讨会为大家围绕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期待通过思想碰撞,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她希望与会者从交流中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鼓励大家在人工智能时代共同努力,为智能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 

image.png郭雨蓉书记在作致辞

张凌副书记代表姜虹书记和薛其坤校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与会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张凌副书记在致辞中提出,学习科学研究人类如何学习,而人工智能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和自动评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处理和分析教育大数据,能够为学习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学校成立了未来教育中心,拥有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研究主题的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社科联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说明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和实验性,密切关注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他希望与会嘉宾能够通过专家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分享收获更多的启迪与灵感,共同描绘教育的美好未来。 

image.png张凌副书记在作致辞

陈跃红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以来,全球生产、生活、文化和经济系统迅速变化,教育领域首当其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教育生态和学科体系与布局。陈跃红院长分享了他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头条发表的论文《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与人文学科的未来》,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应用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性社会变迁及其所呈现的社会面貌,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人文研究方法革新,构成了当下中国讨论人文学科未来前景的全新语境和思考的重要出发点。未来教育离不开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正密切关注这一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他呼吁教育工作者关注当下,展望未来,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远影响。 

image.png陈跃红院长在作致辞

在研讨会上,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为新近获得的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社科联咨询决策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郭雨蓉书记、张凌副书记、陈跃红院长、赵建华教授、Jim Slotta教授、戴韵博士和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这次揭牌仪式标志着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未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image.png“南方科技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与“南方科技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image.png研讨会开幕式合照

在大会主旨报告部分,多伦多大学教授Jim Slotta 进行了题为:“The Potential of AI for Transforming Education: Smart Classrooms and Learning Communities”的报告。Slotta教授指出,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和全球相互依赖等复杂社会问题。通过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Slotta教授展示了智慧教室的研究案例,如EvoRoom和Wallcology,通过沉浸式模拟环境和嵌入式现象研究,帮助学生在协作和互动中学习复杂的科学概念。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脚本和编排环境(SCORE),可以更好地设计和执行集体探究活动,实现个性化和实时反馈。Slotta教授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化的教育角色至关重要,强调设计能够连接学生与同伴和教师的学习社区,让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意义,从而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image.pngJim Slotta教授在作主旨报告

香港大学副教授胡晓博士做了题为“Learning Analytics for Student-AI Interactions: Current Work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的主旨报告。胡博士介绍了学习分析是通过闭环模型,分析学生生成的数据,形成决策和干预,以改善学习成果。她向与会者展示了K12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研究案例,包括幼儿园的AI课程和大学阶段的生成式AI创客活动。在K12教育中应用AI具有可行和包容性。生成式AI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虚拟现实创作和写作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并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分析可以优化学生与AI的互动,通过日志分析和多模态数据,提供个性化和自动化的反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AI工具。在具体行动中,应更多地采用跨学科协作,鼓励社区参与,以更好地推动教育领域发展和实践改进。 

image.png胡晓博士在作主题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戴韵博士做了题为“A Tale of Two Intelligences: Promoting Al Literacy in Upper Primary Education”的主旨报告。人工智能素养是现代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她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开发了适合9-12岁儿童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趣且易于理解,还能与现有的STEM课程相融合。她提出了一种“类比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帮助学生理解AI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戴博士分享了多个教学案例,如通过“我画你猜”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机器学习的过程,并展示了生成式AI与数学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实例。她的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AI知识、技能和道德意识方面效果显著,减少了学生对AI的焦虑。戴博士还介绍了她与深圳、北京等地学校的合作历程,通过主办AI夏令营,采用社区服务等形式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AI素养。她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I,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意识,为未来的AI世界做好准备。 

image.png戴韵博士在作主旨报告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教授Chee Kit Looi做了题为“Generative AI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Myth, Reality or Promise?”的主旨报告。Chee Kit教授在研究中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及其潜力,特别是在个性化学习方面。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个性化学习的潜力,但当前教育领域对其期望过高。个性化学习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干预,以确保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个性化学习具有不同的层级,从基础的响应和定制化回答,到更高级的记忆和诊断能力。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进行互动,可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在个性化学习中发挥作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案例,他展示了学生如何通过与AI对话,深入理解教育改革的不同方面。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仍需解决准确性和记忆力等问题,未来的技术进步可能会进一步优化这些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他呼吁应继续深化AI教育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发展。 

image.pngChee Kit Looi教授在作主旨报告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原副院长Jan van Aalst 教授做了题为“Knowledge Building and the Learning Sciences”的主旨报告。学习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认知科学,并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学习科学强调探究、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元认知的重要性。近年来,教育神经科学和大数据分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它们为学习科学提供了更深入的学习过程分析和结果评价方法。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也成为学习科学的关注重点。在对知识建构研究的展示中,他分享了知识建构的核心原则,包括解决真实问题、改进想法、多样化理念、超越原有知识、知识民主化等。这些原则为教育设计提供了基础。知识建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通过社区的协作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还要探索和构建新的知识。Aalst教授还分享知识建构研究案例,建议应通过跨学科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交流。知识建构应超越传统课堂,创建互动社区,利用计算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当前社会和全球问题的贡献。 

image.pngJan van Aalst教授在作主旨报告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Carol Chan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为“Generative AI for Promoting Student Agency and Knowledge Building”。尽管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具有优势,但其缺乏自主性、元认知和情感理解能力,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教育角色。Carol教授通过ICAP模型(互动-建构-主动-被动)、自我调节学习框架,以及对话式学习,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探究能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与人工智能进行基本互动外,还要通过对话和协作,积极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和集体讨论,推动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对于知识建构模型和相关教学实践,教师扮演的关键角色。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Carol教授的观点是,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而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便利,在知识建构中加入人工智能,能够让师生互动、数据分析、效果展示等方面更加具有智能性。因此,教育应从实际问题入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通过促进人机协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21世纪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 

image.pngCarol Chan教授在作主旨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的赵建华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为“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赵教授在展示Sora视频生成模型的强大功能后,阐述其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正式由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教育体系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在《信息科技》课程中不仅要关注面向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包括信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学习和创新等。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对《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从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个逻辑模块进行重新设计。通过搭建国际对话和交流平台,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利用好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中的伦理问题,需要教师切实提升开展AI教育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合法和安全地利用AI技术。 

image.png赵建华教授在作主旨报告

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学习科学与人工智能教育两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专题、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达成对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共识:学习科学将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和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和有效指导,学习科学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密切结合,能够帮助人们探索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学习如何发生、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等等。人工智能将与以知识建构为代表的学习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深入和拓展学习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深入的无限可能。本次研讨会为深入探索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我们期待以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采用更加敏锐的研究视角、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更加密切的研究合作,不断提高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研究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实现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教育变革与教育转型。 

image.png研讨会闭幕式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