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详情页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激发教学创新的未来动能
广东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在南方科技大学顺利举办

2025年07月25日 浏览量:37 返回上级

2025年7月13日至21日,广东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省级培训项目在南方科技大学顺利举办。该项目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具体实施,面向全省遴选的10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培训紧扣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教学深度融合,旨在提升教师的AI素养、教学设计能力与教育创新引领力,赋能人机协同背景下的课堂转型,服务广东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位引领   聚力开局

3.郭雨蓉.JPG

1.赵建华.JPG

2.邱志言.JPG

南方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郭雨蓉在开班仪式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知识生产方式与学习模式,教师应以专业成长回应技术挑战,在转型中实现自我超越。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建华教授表示,教育数字化已从工具应用迈向系统重构,教师不仅要理解技术,更要成为整合者、设计者与引领者。佛山市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邱志言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表示,将珍惜培训机会,深化理解AI与教学的融合路径,努力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区域教育实践的源动力。

名家开讲   思想赋能

2L7A7327.JPG1.赵建华.JPG2L7A7425.JPG彭俊.JPG石义奇.JPG

戴韵.jpg

张惠敏.jpg孔晶.png

培训邀请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佛山大学等高校与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AI教育发展趋势、融合策略与教学改革路径展开专题讲座。夏文斌教授讲授“四有好老师”的育人使命,赵建华教授解析AI时代的教与学创新,曹晓明教授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政策与场景,彭俊教授探讨智慧教育评估的设计逻辑,石义琦院长分享基于AI的课堂重构实践,戴韵教授提出“超越内容知识”的认知目标,张惠敏主任介绍深圳“人机共育”生态探索,孔晶教授深入分析AI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专家讲座立足教育现场,回应时代挑战,为教师打开了理解技术、融合教学、重构课堂的专业视野。

实地观摩   场景驱动

南山创新学校.JPG杨为中.JPG腾讯.JPG

dcaafa6bac3cf37ec670d1d429834b6c.jpg

项目组织教师走进腾讯公司、深圳中学南山创新学校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AI在企业与学校教育中的落地应用。在“案例分享”环节,南科大博士生康健以“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设计”为主题,展示课堂与平台的融合路径;“科创教育”沙龙由杨为中主任主持,对话围绕“科学的天花板是科创”展开,聚焦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教师们在真实场域中汲取经验、碰撞观点,不断拓展AI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认知边界。

实践引导   教学共创

陈庆涛.JPG孙子涵.jpg小组协作1.png小组协作2.png72477520a15fb939c9e7c8366e6b1453.png黄迦楠.JPG陈旭.JPG       项目设置多场“AIGC教学实战”与“教学共创”环节,由陈庆涛、黄迦楠、陈旭、杜家宁等AIGC实践导师带领教师开展实操训练,涵盖AI辅助教学设计、创意视频生成、数字人课件制作等内容。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孙子涵主持“研学实战”,以“AIGC应用与教学创新设计”为主题组织小组共创,推动教师从理念输入迈向系统输出,在“做中学、学中创”中实现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的跃迁。

教师成长   成效丰实

微信图片_20251115103510_455_115.jpg        本次培训聚焦教育前沿,结构科学、内容饱满、节奏紧凑,融合“理论引领+实地研修+实操共创”多元形式,充分体现“高起点设计、高频率互动、高质量支撑”的项目特征。参训教师表示,此次培训“视野开阔、理念先进、工具实用”,刷新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有效提升了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表达力,是一场“专业赋能+思维转型”的深度学习之旅。

作为广东省“新强师工程”2025年度省级重点培训项目之一,本次培训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领域的研究优势,探索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系统路径。未来,南科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将持续深化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的协同机制,打造AIGC教育创新实践平台,推动优质资源辐射一线教学场域,为广东基础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持续动力与发展支撑。